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与实践思考
2025-10-31
一、前期调研:筑牢信息化建设基础
(一)锚定建设目标与核心内容
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以解决实际业务痛点为出发点,明确核心建设目标:通过信息化手段切实降低业务冗余工作量、提升档案管理效率、强化档案规范性与合规性,最终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安全管控。围绕此目标,需精准梳理核心业务需求,避免建设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。
(二)精准选择系统模块
系统模块选择需严格匹配档案馆实际业务场景,核心原则为“业务导向、按需选取”,坚决杜绝“盲目求全”的采购误区。当前部分供应商存在“全产品推送”的营销策略,若档案馆缺乏业务匹配度考量,盲目采购多余系统,将引发系列后续问题。具体操作需先完成内部业务梳理,明确现有核心业务清单(如档案收集、整理、保管、利用、鉴定销毁等),再据此筛选对应模块,避免非相关系统采购。盲目采购的主要风险包括:
硬件投入浪费:多余系统需配套服务器、存储设备等硬件支持,增加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;
绩效输出断层:因无对应业务支撑,系统后续无实际使用场景,缺乏运营日志等绩效数据,导致项目验收后无法体现建设价值;
运维成本激增:多系统并行会加大技术维护、版本更新、故障排查的工作量,提升长期运维成本。
(三)提前规划跨系统集成
跨系统集成的可行性直接影响项目验收质量,需在采购前完成多维度调研,不可直接在采购文件中预设集成要求。调研核心围绕“业务协同、数据合规、技术可行”三大维度展开,具体内容包括:
业务部门归档意愿调研:与教务处、人事处、科研处等核心归档部门沟通,明确其对归档流程的配合意愿及操作诉求,避免后续归档推进阻力;
归档数据规范性核验:提前核查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格式、元数据信息、载体质量等是否符合档案管理规范,避免数据接入后需重复整改;
接口对接可行性评估:与业务系统开发厂商协商,明确其是否愿意提供接口、接口改造范围及相关费用,并将接口开发与改造费用纳入项目整体预算,避免后期出现费用争议。
二、厂商选择:筛选优质建设合作伙伴
(一)全方位开展厂商调研
厂商调研需构建“资质-实力-案例-功能-评价”的多维度评估体系,避免被供应商夸大宣传误导,具体调研要点如下:
企业资质与规模核验:通过企查查、天眼查等平台核查厂商交付能力、相关行业案例(国家级数字档案(室)建设)、人员规模及核心技术团队配置,初步判断企业综合实力;
实地考察核验:鉴于部分供应商存在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,需组织实地考察,查看厂商办公场地、研发中心、项目实施团队、项目实施、安全管控措施等,并通过拍摄现场照片、视频等留存佐证材料,为后续评审提供客观依据;
案例用户深度调研:选取厂商过往服务的同类用户(优先高校及公共档案馆)进行调研,调研对象需覆盖管理者、信息化负责人及一线业务人员,全面了解系统实际使用效果、厂商售后服务质量等。调研过程中需保持独立判断,避免采信供应商之间的相互评价;
系统功能实操核验:要求厂商结合档案馆实际业务场景进行系统演示,档案馆需提前准备真实业务数据(如各类档案样本),让厂商现场操作验证。重点抽检OCR识别精度、AI元数据自动获取、AI智能鉴定、声像档案自动著录、跨部门档案利用等核心功能,可现场提出具体业务问题(“学籍档案自助办理脱敏利用”),要求厂商通过系统配置完成解决方案,检验其业务适配能力;
系统综合评价:从“美观性、便捷性、稳定性、实用性”四大指标进行评分,其中便捷性需考虑不同岗位人员(如老年职工、新入职员工)的操作习惯,稳定性需关注大数量级档案处理时的系统表现,实用性需对标前期梳理的核心业务需求。
(二)科学筛选意向厂商
意向厂商筛选需突破“单一行业局限”,兼顾抗风险能力与业务适配性,核心筛选标准包括:
优先选择跨行业可交付厂商:相较于仅服务高校的厂商,具备企业、公共档案馆等多行业服务经验的厂商抗风险能力更强,其技术方案往往融合了不同领域的管理规范(如企业档案的精细化管理、公共档案馆的合规性要求),更能满足高校档案的多元化需求;
侧重同类行业案例丰富的厂商:在跨行业基础上,优先选择高校或教育行业服务案例较多的厂商,此类厂商更熟悉高校档案管理的特殊需求(如学籍档案、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规范),可降低系统适配成本,缩短项目实施周期。
三、其他建议:保障建设落地与长效运营
除前期调研与厂商选择外,需同步规划实施阶段的关键保障措施:一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明确档案馆、业务部门、厂商的职责分工;二是分阶段推进建设,优先上线核心业务模块(如档案收集、利用、长期保存),再逐步拓展集成功能;三是强化人员培训,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专项培训计划,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能力。
